“油电同价”如今已成为不少车企产品宣传重点。今年年初,头部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率先喊出“油电同价”口号。近期,上汽通用、东风日产等合资车企也纷纷跟进。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如今真正吸引消费者的不单单是价格,“油电同价”这一销售策略要想走得好,还要围绕产品从多方面持续发力。
新能源汽车成本下降
(资料图)
“油电同价、颠覆燃油”,这是今年2月比亚迪秦PLUS DM-i(图片|配置|询价) 2023冠军版上市时打出的宣传语。据了解,该车官方指导价为9.98万元-14.58万元,直接将插电混动汽车价位拉入10万元价格区间内,对燃油车形成价格冲击。
占据大部分燃油车市场份额的合资车企们随后展开反击。4月,上汽通用别克推出全新纯电动大五座SUV别克E5(图片|配置|询价),官方指导价为20.89万元-27.89万元,共推出5款车型,价格与昂科威PLUS等同级别燃油车型相近;5月,东风日产超混电驱奇骏上市,共推出两款车型,超混双电机四驱至尊版官方指导价为19.99万元,超混双电机四驱豪华版为18.99万元,实现“混动燃油同价、四驱两驱同价”。
事实上,早在2021年,沃尔沃推出XC40纯电版时,就已提出“油电双生 智享同价”战略。彼时,沃尔沃将XC40纯电版的官方售价调整至29.9万元起,与当时的XC40燃油车型价格保持一致。不过,由于研发成本较高,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多车企效仿。
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售价通常比同级别燃油车更高。而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电池技术的进步,产业日趋成熟,自主品牌车企控制成本能力有效提升,规模效应逐渐显现,使得新能源汽车价格有了下降空间。
汽车行业分析师邵元骏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成本降至与燃油车持平并非难事。“新能源汽车比燃油车零部件少大概1/3。同时,目前不少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较高,销量提升后成本可以实现较快下降。今年,新能源汽车实现降价主要得益于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调,仅电池成本就可下降约20%-30%,这也是此前新能源车企打价格战的底气。”
合资车企被迫跟进
在受访人士看来,受今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引发的降价潮影响,“油电同价”时代已提前到来,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比拼愈发激烈。“此前,自主品牌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基础薄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后,打出‘油电同价’有利于自己主营业务的发展,而合资车企也在试图跟上节奏,加快电动化转型速度,于是也要实现‘油电同价’。” 邵元骏表示。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合资车企反应较慢。“合资车企降价属于被迫跟进,有很多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补贴性降价。”一位从业者认为。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以价换量阶段。今年1月,特斯拉降价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序幕,随后众多车企加入;3月,东风汽车与湖北省联合发起的政企补贴又将价格战蔓延至燃油车市场。
相比我国自主品牌车企,随着核心技术的改变,合资车企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优势并不突出,在布局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产品难以吸引消费者。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5月,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50.4%,豪华车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3.6%,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4.3%。
在记者此前的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对未来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目前还没有哪家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做得特别好。”有业内人士认为,合资车企的努力远不够,除了要做好新能源汽车产品外,营销手段等也要创新。
虽然降价促销短期内或可提振销量,但并非长久之计。邵元骏表示,车企降价应该更为理性,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规划找准产品定位,并进行合理定价。“售价决定整体品牌的市场定位,策略打错的话品牌形象就很难再重新建立。”
亟需提升综合满意度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00.5万辆和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1%和46.8%,市场占有率达27.7%。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表示,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显然既是替代关系,也是竞争关系。消费者关注的是车辆的综合性价比以及所在地区的购车环境等,“油电同价”可以强化消费者对于车辆的进一步认知,使消费者可以更多考虑车辆综合性能和用车满意度。
“‘油电同价’本质上是市场竞争的表面现象,以及企业的销售宣传策略。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虽然售价可基本相当,但是在性能、功能、使用场景、拥车成本、售后服务,乃至二手车价格、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双积分和购置税等方面,仍有较大不同。”曹广平认为,“虽然企业宣传‘油电同价’,但消费者考虑的肯定不仅仅是产品价格,车企宣传的‘油电同价’可以是产品规划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但车辆性能必须做到高水平快速提升,与同价竞品相比有更高的性能,才是车企研发产品时更应在意的。”
邵元骏表示,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车,消费者更关心产品本身。“如今,车辆对于消费者而言并非只是交通工具,更多的是作为新一代移动终端。例如,车辆附加的智能网联功能、科技化体验等对于消费者而言越来越重要,也是现在新能源汽车越卖越好的重要原因。”
文丨本报记者 杨梓
End
编辑 |闫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