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冬病”
临床上某些疾病,往往遇寒加重,在天气变化,寒冷的季节反复发作。此类疾病有显著的季节性,秋冬季加重,夏季可以减轻,多得热则症状缓解,即所谓“能夏不能冬”。如唐代医学家王冰所述“阴胜故能夏,寒甚故不能冬”,这些寒性、虚性疾病就是我们说的“冬病”。
(资料图)
骨伤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膝骨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这些疾病多数有受凉疼痛加重,得温而舒,恶寒畏风,骨关节伸屈不利,舌红,苔薄白,脉弦紧的特点。具备上述的特征的骨伤科疾病就是“冬病”。
为何要“夏治”
“夏治”法,起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及“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春夏盛,助养阳气”。
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此时人体阳气旺盛、气血充沛、腠理开泄。借助三伏天特殊的气候,在此时间段内采用温经散寒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的达到驱邪外出,助阳生发,使人体内阳气峰值得到相对提高,在复感邪气时有更充沛的阳气与之抗衡,从而达到协调阴阳的目的,增强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使“冬病”少发或不发。
如何“冬病夏治”
一、夏治首先要防寒,避免寒凉。夏季空调、电风扇、早晚纳凉,都需要避免凉风直吹。空调温度不宜设定过低,建议控制在26℃左右,睡觉时不要门窗避免开小缝,以防止虚邪贼风乘虚而入。避免冲洗冷水澡,趟凉水。
二、少吃生冷、冰凉食物,例如冷饮、冰镇水果、冰啤酒、雪糕、冰激凌等。
三、利用夏季三伏天的有利时机,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为治疗原则,采用穴位敷贴(三伏贴)、针刺、中药热敷、艾灸、火龙罐、熏洗、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穴位刺激及温热药物的作用以培其阳,顺应天时和节气变化,改善阳虚寒凝证症状,减轻其在冬季的复发程度或减少其复发次数,起到“既病防变”的作用,防治骨伤科疾病(项痹、腰痹、膝痹及筋痹等)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特别注意:对于不具备“冬病”特征的疾病不适合冬病夏治,患者一定要在正规医院医生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来源 | 骨伤科 文稿|周鑫 李远栋 编辑 | 李瑞 校对| 郭宇 审核 | 东梅 苏玉珂★ 往期精彩内容★